《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介绍 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小学教育方向)的一门必修课程。与其他高师院校更加注重这门课程的理论性不同,我们明显突出和强化了它的应用属性和实践色彩。该课程在培养师范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所必备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打个比喻来说,《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像是一座桥,一端连接着较为精深的数学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另一端则连接着生动实在的小学一线的数学教学实际。 (二)课程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目标体现在三大方面: 1.培养本专业学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职业技能和实践智慧; 2.发展本专业学生运用理论思维分析、解决数学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和培育本专业学生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关注热情和研究习惯。 二、课程内容 1.基本理论储备 (1)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理论 (2)小学数学教材的主要特点 (3)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基本规律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5)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 (6)小学数学课程内容解读 2.基本实践经验 (1)小学数学备课经验——备课的意义,备课的一般步骤(如何编写教学方案);小学数学课的基本课型;小学数学新授课专题研究。 (2)小学数学上课经验——上课的基本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技能(导入、提问、板书、课堂小结、教学组织及每种技能的功能、类型、实施原则);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与调配。 (3)小学数学辅助经验——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小学数学的命题;小学数学课外辅导;小学数学说课与评课。 (三)所选用教材和资料 【主要教材】 王 琪、张良朋、胡安波.《小学教学实施》.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辅助教材】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三、课程教学 (一)教学程序设计:两节连上的大课方式:第一节以“理论解析”为主,主要为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第二节以“实践训练”为主,主要为提升学生的实践智慧。 1.“理论部分”的教学程序(熏育式学习) 能使学生感受到理论学习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保证教学技能训练不至于变成一种没有思想含量的单纯的技术操作。 2.“实践部分”的教学程序(体验式学习) 能使授课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的教学特点、技能水平、存在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锻炼和发展自己。 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边学边练,学练结合,既学且教,教学相长,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926年12月)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三)实践条件 1.校内实训条件 2.校外实训条件 我们专业非常重视校外实习环境建设,先后建立了淄博师专附属小学、北关小学、淄川实验小学等见习实习基地31处,根据课程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教育见习、实习以及教育调查等实践性教学活动,确保了学生的见习和实习质量。 (四)多媒体课件的建设、网络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网站中,我们选编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资源,有助于其展开课外的自主学习。本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运行稳定,可以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2010省级精品课程) 四、教学团队 (一)教学团队构成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专业领域 在现教学中承担的任务 备注 李绪军 男 1964.1 教授 基础数学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负责人 主讲教师 14年中学一线经验 张良朋 男 1974.12 副教授 课程与教学论 主讲教师 8年小学一线经验,市学科带头人 胡安波 男 1976.10 副教授 课程与教学论 主讲教师 2年小学一线经验 马凤琴 女 1959.10 中高 小学数学 兼职教师 市特级教师 王年超 男 1974.8 小高 小学数学 兼职教师 区教研员 市教学能手 两个特点: 1.都具有丰富的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学经验; 2.都是科研型的骨干教师。 (二)已取得的部分成果 1.参与了由秦克铸研究员主持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全球化背景下学前——小学教师教育的知识基础研究”,现已顺利结题;参与的庞云凤老师主持的山东省高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小学教师教育的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已顺利结题;参与的由范东升老师主持的校级课题——《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已顺利结题。 2. 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课程组的三位主讲教师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规律,积极撰写教研文章,先后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1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8篇。 五、教学效果 1.学习兴趣浓厚 2.教学素质过硬 3.职业竞争力强 4.拥有发展后劲 六、改革思路 1.进一步深化师范生数学教师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效性研究,并使之更为系统化、序列化,符合学生的就业需求和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 2.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的教材体系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和学生职业能力考核的评价体系。 3.进一步加强对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律的探索,创新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