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一、课程设置 学校的办学定位及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淄博师专是目前山东省唯一一所专门以培养、培训专科层次小学、幼儿教师为主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语文教育专业是学校的主干专业之一,本专业确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培养具有较丰富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掌握语文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初步的教育教学和研究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校语文教育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 课程定位 我们的课程定位是“立足学科,服务专业;综合培养,一专多能”。 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基本的文学素养,培养听、说、读、写各项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较开阔的知识视野和综合性的素质基础,这样使得学生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具有较宽泛的就业渠道。 另一方面注重培养语文教育专业技能,保证学生能更快更顺利地适应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概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知识及文体常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评论、口语交际及写作等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素质与教育教学与科研等专业素质。 二、课程教学 (一)课程教学理念 与国内其他院校的同类课程相比,我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特色就在于立足学科体系、为语言教育专业服务。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形成的课程理念是: (1)文学基础性:打好知识基础、训练基本技能、培养综合素质。 (2)专业适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应用于实践 (3)学生主体性: (4)教学开放性:方便多元的教学平台、灵活多样的课程模式、课内课外交相促进的课程实践,开放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从三年校内学习向终身自我提高转变。 (二)教学内容 1.课程内容的选取及针对性 首先,适应专科层次;其次适应语文教育职业;再次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2.教学内容模块 基础知识模块,根据文学史脉络具体分为六部分: (1)1917年到1927年为第一个时期,即“五四”文学常识(10学时) (2)1927年到1937年为第二个时期,即30年代文学常识(10学时) (3)1937年到1949年为第三个时期,即40年代文学常识(10学时) (4)1949年到1976年为第四个时期,即建国27年文学常识(10学时) (5)1976年到1989年为第五个时期,即新时期文学常识(10学时) (6)1990年至现在为第六个时期,即90年代以来的文学常识(10学时) 综合能力模块,依托20世纪经典作家作品,分阶段示范解读授学生以“渔”: (1)现代名家:20学时 (2)现代名作:40学时 (3)当代名家:10学时 (4)当代名作:20学时 专业训练模块,采用入选小学教材中的作品进行案例分析,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 (1)案例分析:(10学时) (2)互动点评:(10学时) (3)课题答辩:(10学时) (4)课堂实训:(24学时) (三)教材介绍 1、教材介绍 使用教材: 目前我们教学使用教材是王泽龙、刘克宽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这部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比较适合我们的师范教学。 参考教材: (四)教学模式与方法 1、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三种基本的授课模式。 系统讲授课 全面讲授近百年来文学发展的历程主要是对文学常识的梳理,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一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知识框架。 这种课程模式的好处是内容条理,但不太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通常采用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现场的方法,让学生设身处地的理解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 经典示范课 重点在教师示范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家和名篇。名家解读是从人到文全面介绍各阶段代表作家,让学生感受他们的创作才华和人文魅力,形成比较深刻的现当代名家印象。比如现代文学史上的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赵树理、张爱玲、丁玲、萧红、钱钟书、徐志摩、冯至、穆旦等都是我们重点解析的对象。名篇解读是精讲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经典范读课,是教师示范解读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授学生以渔的过程。教给学生各类文体的阅读、写作、分析评论技巧,培养学生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的职业素质,是我们主要的教学目标。 互动实践课 这是我们结合本专业需要自主探索出来的一种授课方式,是我们的特色。 我们归纳整理了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中国现当代名家名文。比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养花》、《猫》;鲁迅的《少年闰土》;巴金的《鸟的天堂》;朱自清的《匆匆》;许地山的《落花生》;萧红的《祖父的园子》等进行互动实践。一般的教学过程分为: (1)出示案例——小学课文;(2)学生自主研读并写出分析报告或授课教案;(3)集中交流讨论,教师指导点评;(4)学生课堂答辩或模拟课堂教学,让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2.教学方法 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具体来看主要体现为四个结合: (1)系统讲授法与专题探究法相结合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以传统的系统讲授法为主,u为学生建立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框架。 而对那些重点的有代表性的思潮、作家、作品则采用专题研究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评价、写作等能力。 (2)情景教学法与自主评价法相结合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时代性很强,80后、90后学生,对这段历史已经有一定的距离感。我们有针对性地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法,即尽量还原某个历史时期文学发生的情境,在特定的文化和时代语境中去理解文学现象、作家以及作品。 在此的基础上,我们调动学生自己根据自己当下的生活与阅读经验,站在相对超越的立场上评价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价值与局限。 (3)案例分析法与虚拟课堂法相结合 案例分析法是给出小学语文教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写出分析报告或授课教案,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分析报告进行阐释并接受同学和老师的质询或者用所写的教案模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的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4)黑板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现代化教学配套设施,这使得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简单的黑板、粉笔;而是融入了大量电子课件、电子图片、电子图书资源以及各种声音、及影像资料。 (五)教学平台 发展中的学校也为我们的课程提供了方便有利的教学平台,尤其是搬迁新校区办学以来,学校投入大师资金购置教学配套设施设备,建起了多个大型多媒体阶梯教室、学术报告厅,常规教室也装配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完全可以满足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现代化教学需要。 学校图书馆现拥有各类图书60余万册,报刊杂志近千种,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的作品及理论书籍、学术专著比较齐全。除了纸质文献,图书馆还先后购买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等电子文献。为我们课程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学校方便的教学平台基础上,我们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网站也在不断完善,目前已经实现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教案、练习题库、电子课件、课程录像、教学作品等上网。我们将继续建设,以提供给同行、学生更多的共享资源。 (六) 课程作业及考核 1.丰富多样的作业形式 定期书面作业,不定期实践作业,课外读书笔记 2.严格扎实的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个大项。 理论考核。 实践考核,是我们的特色。考核形式灵活多样。主要有“说”、“读”、“写”的考核。另外还重视互动交流课的案例分析报告和授课教案以及其他的说课比赛、试讲比赛等各种方式综合评分。 (七)理论带动实践 ——推行“工学结合” (1)特色课堂训练:我们形成的三种授课模式都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得、得有所用,尤其是我们的特色课——互动实践课,从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案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究并写出分析报告或者授课教案,最后选择部分学生进行课堂模拟上课。这是对学生分析能力、教学能力的一次很好的锻炼,保证了我们送出的学生在校园内就有了登上讲台的实践经验,使他们能更快更顺利的适应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上图为学生在特色课堂“模拟教学”) (2)综合素质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我们还针对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具有较宽泛的就业渠道。比如培养学生流利的语言表达与口语交际素质、各类应用文写作能力、文学编辑与创作能力等,我们的学生在省市各级演讲比赛、作文比赛、主持人大赛中脱颖而出,目前有很多毕业生就职于电视台、电台、杂志社或文字秘书行业。(右图为学生组织的“新年诗会”) (3)拓展课外实践:我们的校外实践主要是每学期定期带领学生到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比如淄博师专附属小学、淄川区北关小学、博山区实验小学、张店区科苑小学等进行课堂见习或者教学实习。我们课程组的专职老师和兼职教师会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实时地参与学生的见习、实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及时指点学生,帮助学生更快的成长。(学生在小学实习图片) 另外,我们还指导了多个学生社团,比如柳泉文学社、雨霖铃朗诵社、野百合话剧社等,带领学生外出考察,与报社、杂志社、电视台、电台联合组织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锻炼自己也展示自己。 还有,把小学语文教学名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家、作家等各界成功人士请来,为学生作报告、开讲座,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文学兴趣或职业兴趣。 三、课程团队 姓 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专业技 术职务 职业资 格证书 专业领域 在现教学中承担的任务和时间 兼职教师现在企业行业中的任职 周蕾 女 1977.02 讲师 高校教师 现当代文学 主讲教师 4年 栾庆怡 男 1949.07 教授 高校教师 现当代文学 主讲教师 5年 李学良 男 1979.11 讲师 高校教师 现当代文学 主讲教师 1年 王玉国 男 1980.03 助教 高校教师 现当代文学 主讲教师 3年 毕志娟 女 1980.10 助教 高校教师 现当代文学 主讲教师 3年 赵淑华 女 1980.02 助教 高校教师 现当代文学 主讲教师 3年 李福刚 男 1974.11 助教 高校教师 文艺学 主讲教师 2年 张丽萍 女 1981.05 助教 高校教师 现当代文学 兼课教师 2年 学生 社团管理 李志红 女 1972.04 副教授 高校教师 语文教育 兼课教师 5年 学报编辑 李宗刚 男 1963.05 教授 高校教师 现当代文学 兼职教师 1年 山东师范 大学教师 我们课程团队由10位教师组成,一支梯队合理综合素质较强的团队。 (1)职称结构:教授2人,副教授1人,高级职称占30%;讲师2人中级职称占20%;助教5人,助级职称占50%. (2)学历学缘结构:博士研究生2人,占20%;硕士研究生7人,占70%%;本科1人,占10%.分别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兰州大学等不同学校。学历层次,学缘结构合理,有发展后劲。 (3)年龄结构:45岁以上2人,占20%,35—45岁2人,占20%,35岁以下6人,占60%.既有年长教师老骥伏枥的严谨与经验,又有年轻教师初生牛犊的激情与闯劲,老、中、青三代成梯队分布,共同为本课程的发展而努力。 (4)“双师”比例:7位专职教师中有6人具备“双师”资格,占到86%,多次参与学生见习、实习,指导毕业论文及试讲、说课等教学工作,是一支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的教学团队。 在师资培养中,我们重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也重视“外出进修、持续学习”,既极大的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又有效的推进了课程发展。 四、历史沿革 (一)雏形期 最初的时候,现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合称中国文学,是各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 (二)发展期 1993年,我校(前身淄博师范学校)开始招收第一届专科生,《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三二分段大专班和五年一贯大专班的核心必修课,被列入学校重点建设规划。在栾庆怡教授的带领下,该课程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立足专科层次、突出教育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初步确立。 (三)成熟期 2004年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学校升格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在原有的五年一贯制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现当代文学基础上,增设的高中起点语文教育专业也将中国现当代文学确定为主干必修课程。新的契机也是新的挑战,我们的课程组重新针对不同专业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制订了不同的教学计划,改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了原有的教学模式、考核模式,进一步加强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在教学体系上逐渐形成了较其他院校同类课程不同的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在我们共有12名教师担任本课程的教学,其中专职教师8人,兼职教师4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小学高级教师2人,讲师2人,助教6人。既有年长教师老骥伏枥的严谨与经验,又有年轻教师初生牛犊的激情与闯劲,这门课已经形成了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都比较合理的教学梯队。 五、课程评价 (一)校外专家评价 (二)校内专家评价 (四)学生评价 (五)用人单位评价 六、发展前景 (1)继续探索“立足学科,服务专业”的课程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课程体系。 (2)积极参与教改立项,自编适合语文教育专业特色与本学科体系的优质教材。 (3)发挥团队优势,加强教学、科研等交流与合作,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课题,多出有特色的、实践性的教学科研成果。 (4)加强与其他院校同类课程的沟通互动,借鉴有益的经验,谋求更好的发展。

课程通知 >>更多
  • 关于开设网络课程的通知 2014-06-03
最新动态